童话的世界

2005-09-14 16:12 | 一根香烟陪我寂寞

王小波说:人,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我想,这个诗意的世界是否可以说是童话的世界呢?在那里,你可以说你想说的话,外人是不会懂的它的含义,而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却会懂的你每一个细小示意的语句中全部的蕴涵。

印象里,我读过或者接触过的童话中,传播最广的是《白雪公主》,从哑哑学语的孩子,到年迈齿衰的老人,他们几乎都知道这个与七个小矮人有着深切友谊并最终得到自己幸福的公主的存在。而《一千零一夜》算的上是最雄伟的童话堡垒了,它里面的故事从家喻户晓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到让人最渴望得到的《阿拉丁神灯》,都让人难忘。

但这些真的是童话么?在我感觉里,童话并不是幼稚的代名词,它是一种艺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艺术,好象神话、好象传说一样,不同于传统艺术手段的一种艺术存在。而那些被所有人认知的童话里,几乎存在着同样的情素,那就是回忆。在众多的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样的童话不再适合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它们稚嫩的笔调,脱离现实存在的故事,都与自己的年龄脱轨,成为了一种只有在与孩子享受天伦时回忆的东西,即使若干年后再想起来,又或者为自己孩子入眠时再读起来的时候,也仅仅是一种感慨而不是深思,更或者理解的升华。

郑渊杰的童话大王做出了一个表率,那就是童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他面向了更广阔的人群:青少年。可以说,他的书影响了一代人,读着舒克贝塔长大的孩子不在少数,童话大王的忠实读者也不是单纯的孩子。成年的童话故事在他的手里形成了一个雏形,或者说童话的走向展开了一种新的方向。

可惜局限性还是存在的,仅仅适合青少年的童话依旧走不了太远,那种理性的存在与童性的融合并不能完美的做到,甚至一部分的文章打着童话的名义却是虚幻的代表,那种糅合着美好与童真的故事彻底变质。对于读完了舒克的我来说,对于最后的结尾只能表示惋惜,童话的情趣在最后变成了科幻甚至虚幻。这样的转变导致了我开始相信童话只适合孩子,它再完美的艺术手段或者说再完美的表现形式,只要不脱离童话的表现形式,那么就注定了只适合了孩子,而在成年人那里行不开的。

但当我再次读完那篇童话后,这个观点被我放下了,因为至少在历史中众多的童话故事里,至少还有这样的一篇,让成年后的我读起,仍旧感到震撼或者说欣喜,那就是《绿野仙踪》。

这部完美的童话故事以及由它演变而来的动漫或者电影,无不深刻的告诉我们这样一部典型的童话给予我们太多的发展空间。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奇妙旅程以及惊心动魄但又不沾丝毫血腥的气息,正是这种童话最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冒险?这是一种怎样的幻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妙体验?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在感悟到这样的世界时,依然会经不住把自己思索其中,体验那种愉快而有惊险的旅程。

想来,童话正是应该这个样子吧:简单而美丽的文字,朴实而灿烂的世界,聪明但不奸诈的陷阱,憨厚却不愚笨的人物,惊险而不恐怖的转变,理想又不浮夸的未来……

童话的世界。

-
一生无事最洒脱,陪朋宴友换酒喝;
根根须鬓冉白发,我自飘零我自乐;
香吻儿时衣锦华,寂静此世佳人饿;
烟炊不晚三更后,默默窗边泪独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