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系列之“一树梨花压~海棠”

2007-10-19 16:42 | qinqin


关于“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典故出处,一般认为是北宋诗人苏轼调侃老友张先八十纳妾的游戏之作。张先是北宋初年有名的词人,与苏轼为忘年交。张先高寿,且一生诗酒风流,于八十五高龄之际还买了一房小妾,自得而作诗云:“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东坡也作一诗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诗中以梨花之洁白暗喻白发皤然的新郎;以海棠之娇艳比喻正值花样年华的新娘,两种色差极大,就像二人年龄不匹一样。而一“压”字,用得巧妙暧昧,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我很CJ我想的是考证此诗出处-,-]

然而此事虽然传得沸沸扬扬,考证却无实据。查了手边的一些资料,《苏轼诗集》《全宋诗》《四库全书》中均无此诗记载,倒是翻到苏轼的另外一首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张子野即张先,述古是指张、苏二人的好友陈襄。张先八十五而买妾,陈襄要求苏轼为这位风流老友写首诗,于是东坡“全用张氏故事戏之”,写了这首诗。首联二句化用杜甫《洗兵马》“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之意,影合张先的不服老。颔联上句“诗人老去莺莺在”,是说《会真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下句“公子归来燕燕忙”典出汉代,汉成帝以张公子的化名微服寻访赵飞燕。颈联上句“柱下相君犹有齿”,指西汉张苍,妻妾以百数,临老无齿时便靠她们喂以乳汁,张先“犹有齿”意思是说他比张苍还要强-_,-下句“江南刺史已无肠”化用刘禹锡“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之意,强调八十娶妾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尾联所用故事,是说西汉安昌侯张禹有两个弟子戴崇、彭宣,见到弟子戴崇就邀入内室,列饮食女乐款待,而彭宣前来则无此待遇。苏轼戏以张先比张禹,而以彭宣自比,表示自己没有亲见张先金屋藏娇的眼福,以表达自己未能及时向老友贺喜之意。

牵扯出一大堆,其实结论只有一个:张先八十五而娶妾是事实,苏轼作诗调侃他也是事实,但“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句则未必出自苏轼,应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

而“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真正出处,或许是这里。

清朝刘廷玑的史料笔记小说《在园杂志》里有这么一段:
春日按部淮北,过宿迁农家,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主人叶姓,由博士弟子员而入太学者,人亦不俗。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西府海棠一株,红艳绝伦。因忆老人纳妾一绝: “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不禁为之失笑。……

这段文言相当浅近,就懒得解释了-,-如此看来,“一树梨花压海棠”之语,应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对“老牛吃嫩草”的委婉调侃的说法。因为苏轼张先二人名气太大,又确有纳妾、作诗之事,所以后人便很自然地将这话归到了苏轼名下。且算作是“名人效应”吧。-v-


关于“一树梨花压海棠”与《Lolita》的关系,以及传说中的loli与lolicon,请大家到5楼的烟锁重楼同学家去访问学习